close

原標題: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:醫療AI更適合預防篩查而不是治療

  「防病比治病更重要,我們致力於將預防埠前移,利用體檢這個臨床醫學入口,做更多突破。」美年健康董事長、天億集團董事長俞熔說道。

  既是20年以上的創業老兵,也是投資人的俞熔,於1998年成立天億投資集團。2004年,俞熔創立美年健康,此後不斷擴張業務版圖,公司於2015 年和2016年分別收購合併行業領先企業慈銘體檢與美兆健康醫療,逐步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預防醫學平台和健康需求入口。2015年,美年健康借殼江蘇三友,登陸A股上市。

  目前,美年健康在全國 200 多個核心城市擁有 400 余家醫療及體檢中心,2018年預計為3000萬人次提供專業的體檢和健康管理服務。

  在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上,俞熔表示,在醫療AI領域,商業化場景需要將重心前移,從治療到預防,讓預防、篩查場景先落地。峰會之外,尋找中國創客(ID:xjbmaker)對話俞熔,探討了他在醫療AI的應用場景,商業化前景上的觀點、互聯網醫療的結合線上線下的升級轉型之路以及他的投資邏輯。

  相比治療,醫療AI更適合預防篩查

  「AI診斷和治療的時機還沒到,把AI上升到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的維度,大家都有壓力,而應用於健康消費類如疾病篩查預測等,落地反而快。」

  尋找中國創客:醫療領域被很多人稱為是能夠最先實現AI商業化落地的場景。但經過了幾年的發展,影像產品在醫院扎堆,閑置率高。在你看來,什麼樣的場景更適合AI?

  俞熔:能把醫療資源放大的商業模式都有機會。優質的醫療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長期稀缺,現在中國有幾百萬名醫生,但大家還是希望看其中5%的專家。AI的價值在於,如果有技術路徑,把專家智慧標準化、智能化、技術化,就有利於提高專家效率。

  但不是所有的場景都適合AI,普通的感冒不需要AI,常見病有常規的診斷。比如在兒童疾病治療領域,一般人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跟機器人對話。但像腫瘤篩查方面,因為基層醫院誤診率高,AI就可以作為工具幫助醫生。因而未來在預防端、篩查、風險評估方面,AI大有可為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醫療AI領域,商業化一直是難題,怎麼樣找到付費方?

  俞熔:在醫保不能覆蓋的情況下,醫院的付費意願並不強,目前各方的付費習慣尚未養成,制約著醫療AI的商業化發展。

  我覺得盈利的突破可以先從預防篩查類項目入手,比如在美年健康的體檢項目內,人工智慧分析一張胃部的片子,患者付幾十塊錢得到一個AI報告,消費場景就能慢慢出來,隨著演算法逐漸成熟,收費場景也會突破。只要能解決痛點,就有價值。例如膠囊胃鏡機器人,能夠經過AI全影像的搜索和掃描,發現絕大部分的風險隱患,實現體檢預防的商業化場景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為什麼疾病預防能夠落地,治療行為實現商業化比較難呢?

  俞熔:AI診斷和治療的時機還沒到,如果把AI上升到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相關的維度,大家都有壓力,而應用於健康消費類如疾病篩查預測等,大家願意買單,落地反而快,可以作為商業化的工具推廣,因為涉及診療環節需更加謹慎,還需要時間。

  目前來看,大眾都希望了解身體健康趨勢,以便找到相應指標。AI在疾病的預防篩查上邁出第一步,逐漸在慢病管理領域發展, AI商業化的場景也會逐步變好。

  互聯網醫療要與線下實體合作

  「互聯網醫療比較適合標準化程度高、長期重復發生的情況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。很多一次性治療的疾病,互聯網的效率和黏性發揮不出來。」

  尋找中國創客:互聯網醫療發展到現在,你認為存在的問題是什麼?

  俞熔:互聯網醫療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就是因為缺乏線下配合,線上的醫療服務很難完成閉環。輕問診平台上, 患者向醫生諮詢相關病症后就下線了,後續的病情治療等環節與平台無關。 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醫療,叫互聯網諮詢,不是醫療行為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線下場景對互聯網醫療公司來說意味著什麼,你看好它們自建線下場景還是合作?

  俞熔:線下場景在互聯網醫療當中不可或缺,我看好具備綜合入口的平台化公司,比如有美年健康這樣標準化的線下載體做支撐,完成診療行為,形成閉環,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,線上線下相互協同發展。

  基於我們做線下醫療的經驗,我認為互聯網醫療應結合線下走合作模式,比如我們的體檢機構已經在全國各地投入了大量重資產。如果線上公司這個時候從頭再做線下布局,速度也跟不上,等線下布局完了,這個風口已經過去了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互聯網醫療下一步應該怎麼走?

  俞熔:互聯網作為一個獲客渠道,在互聯網醫療發展早期是一種商業模式。時至今日,做大入口大平台的周期已經過去,頭部公司也已形成,模式創新的概率已經不那麼高了,下一步能有突破的還在於垂直細分領域以及科技創新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互聯網醫療領域,已經有上市的平安好醫生,春雨醫生、微醫、好大夫在線等眾多相對成熟的公司,但到底醫療什麼環節的互聯網化才是真正有意義的?

  俞熔:互聯網醫療要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比較適合的是一些標準化程度高、長期持續重復發生的情況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。很多一次性治療的疾病,互聯網的效率和黏性發揮不出來。像糖尿病這種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,得每半個月檢查一次、經常跟醫生溝通、調整藥物方案,這種循環診療更適合互聯網醫療。

  投資邏輯:先看市場需要什麼

  再去找能夠做好這個產品的人

  「核心技術跟流量結合起來,就有機會快速成長,我們提供渠道幫助推廣,他們不斷迭代技術,技術和流量的結合,這是最棒的模式。」

  尋找中國創客:在下一步的競爭中,你認為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將面臨什麼樣的壓力?

  俞熔:下一個階段的競爭是資本和技術的競爭,技術競爭包括人才。從當下的金融環境來看,融資狀況不如上半年,如果在流量、線下及技術這三個領域有欠缺的話,很多公司會面臨資金壓力。在這樣的形勢下,接下來創業公司拼的可能不光是實力,還要拼耐力,拼在下一步的競爭與淘汰賽中誰能活下來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哪些公司會在競爭中突圍?

  俞熔:未來潛力比較大的是一些在細分領域具備核心技術的項目。例如,智雲健康針對糖尿病等慢病,在單病種領域做得很深,吃得很透;安翰醫療的胃鏡膠囊機器人,集成了磁控技術、光電技術和無線傳輸技術等百余項國際國內專利和400多個元器件,有核心技術與硬體做支撐,可精準檢測胃部情況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目前,天億集團投資了智雲健康、掌中醫、大象醫生、健康界、華科泰等疾病監測、健康管理領域的公司,在選擇投資標的時,你的邏輯是什麼?

  俞熔:我更看重的是與美年健康業務協同互補,具有技術創新門檻而不僅僅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。美年健康已經有了平台和流量的競爭力,投資時會優先考慮與美年生態圈匹配度高的項目,因而早期的診斷篩查、基因檢測、健康管理、醫療保險、大數據、人工智慧等項目比較適合。

  核心技術跟我們的流量結合起來,就有機會快速成長,我們提供渠道幫助推廣,他們不斷迭代技術,技術和流量的結合,這是最棒的模式。我們的投資邏輯不是先看項目和團隊,而是反過來由市場導向,先看市場需要什麼,再去找能夠把這個產品做好的人。

  尋找中國創客:你更傾向於投資什麼樣的創業者?

  俞熔:我看好有情懷的人,醫療健康行業還是要有一份堅持,因為這個行業不能太著急,沒有互聯網那麼快,有情懷的創業者在面臨選擇和壓力的時候,抗壓性會更好一些。

  到現在,投資過的很多創業者都是我多年的朋友,我不擔心感情因素影響自己的判斷,能夠跟創業者一起成長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
編輯:趙力 倪雪瑩



來自: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80727/27656630.htmlLV包包LV長夾LV皮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王菁傑上坪邯陌速 的頭像
    王菁傑上坪邯陌速

    aguilardonsuz的部落格

    王菁傑上坪邯陌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